资源导航

【读书】讲论语:学而

119次浏览

需要5点数下载(1点数=1元)

更新于2021-11-19 16:03:37

784 MB

类型:培训

Tags:迭代反馈  

资源简介:

【读书】讲论语:学而——更多资源,课程更新在

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读书】讲论语:学而
各位好,今天我要讲一本我自己写的书,叫作《樊登讲论语:学而》。每次讲自己写的书都会特别忐忑,觉得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讲给大家听。后来有很多看过这本书的朋友给我鼓励。他说你确实应该讲,不是因为你写的书多重要,而是因为《论语》真的很重要。
《论语》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熟悉和了解的一本著作。它里边的任何一句话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可能一辈子的启发。所以你看这本书这么厚,其实也只写了《论语》的一半。过一段时间我们会出一个下半部。这个写的是前十篇的内容,然后下半部大概也有这么厚。所以我在这本书上,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
那今天怎么把这本书能够讲明白呢?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从《论语》的前十篇当中,找出了二十句最能够代表孔子思想的名句。也就是说《论语》不可能全部都背过。但是你如果知道这二十句的意思,背后的故事你掌握了,你就能够抓住关于孔子的核心的价值观和精髓。
我讲《论语》的方法,和过去的人有一些不同。历朝历代都有人讲《论语》,各种人都会写很多关于《论语》的注释的书。我在读了大概300多本书以后,我就发现我再看《论语》,就和过去不一样了。
因为我能够从《论语》的每一句话当中,看到现代的心理学在现代的创业、育儿、亲子,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等等的应用,这个过程当中都能够有《论语》的影子。所以我在解释孔子在2500年前所说的每一句《论语》的时候,我用的是今天的科学——心理学,经济学或者社会学的依据,所以会有很多跟我们今天切实相关的这些案例。同时,我是逐字逐句地讲解,就是要保证大家每一句话的每一个词,都能够搞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话,就算是小朋友听了,也可能会让在他学习古文的时候,产生莫大的兴趣。
要从这二三十句篇章当中只找到二十句最精彩的核心的论述,是很难的一件事。我挑来挑去有时候喜欢这一句,舍不得那一句。最终我认为我选的这二十句,是大家相对比较熟悉,能够代表孔子的核心价值观的东西。
比如说第一句,叫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开篇第一句《学而篇》。学而时习之”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学习了以后,你需要不断地练习。我们总有很多人学东西,学完以后就着急,说怎么还没学会,为什么这个知识对我来讲没有用。因为学了之后还要习,这里边就联系到我们曾经讲过的一本书叫《刻意练习》。你知道了一个东西能做,你也知道了这个中间的过程。
但是它能不能够成为你自身的一种自动的反应?当我们说一个人真正学会了一个东西的时候,他甚至不需要经过大脑里边的系统二的思考,他系统一就已经做了。核心就来自于大量的练习。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是自修,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共修。然后修”的目标是什么呢?最后能够达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样的一个高的境界。孔子对于人知不知道自己还是蛮在意的。所以你看他后边经常提到说,别人不知道你,你该怎么办?
不被人知道的这种痛苦叫(不被)感同身受,从古至今每个人都会有。那我们要想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别人就算不知道我们,我们也不会不高兴,我们也依然可以平静地对待,那你就需要自修和共修一块儿来努力。所以学而时习之”,我们能够看到《刻意练习》的影子;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可以看到《他人的力量》。
你得知道说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能够只借助自己一个人拼命地努力。你需要找到其他人,给你带来刺激,给你带来外在的信息。这样你们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这个叫作第四种人际关系。所以《论语》用这句话,做孔子整个理论的开篇是有道理的。就是告诉我们后边,你要面临的是一个艰苦的求学过程。求学过程光读书,光背过记住这些话是不行的。你需要练习,你还需要跟别人互动。所以自修共修一起,最终我们达成的人格境界——人不知而不愠”,我能够淡定地处理身边的这种毁誉——这就是我们说学《论语》的目标,这是第一句话,也是我认为《论语》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句。
接下来,我选择第二句话是子贡和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有一天就问孔子,一个人贫穷但是不谄媚,富有但是不骄慢,您觉得这个状态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不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你把孔子的回答一对照,你就能够看出来两个人境界的差别了。孔子说可以,但是不如什么呢?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然后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赐是谁呢?赐就是端木赐。端木赐就是子贡的名字。所以这是孔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大家知道子贡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儒商的代表。所以子贡问孔子的话,说一个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您觉得这种状态怎么样?
大家都能看出来,这是子贡的自道”。他觉得你看我就能够做到富而无骄”,我虽然有钱了。但是我不骄慢。那贫穷的人能够不谄媚,您觉得这种状态,算不算是达到了仁的境界呢?孔子说可以了。这种人算不错,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也有人会在乐”后面加个道”,叫贫而乐道”,也有的版本里边没有这个道”。为什么一个人贫而乐,富而好礼”在孔子看来更好呢?你就能够看出来,这就是梁漱溟先生讲孔子的一个特点,叫作不找。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里边有一股力量。你得摁着自己,你得经常提醒自己,控制自己,说我不要骄慢,或者我不要谄媚。你其实心中是有一股这种较劲的感觉,这并不是你本质的感受。
而孔子说贫而乐”,一个人贫穷的时候为什么非得无谄呢?就不会想到有谄没谄这样的事,你就不会想到要谄媚谁这个问题。因为我贫穷的时候,我一样可以很快乐。孔子的快乐不来自于外在的钱,不来自于地位,不来自于说今天有没有赚到足够多的银子。他只要生活着,他就能够感受到快乐。这种感受到快乐的力量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而不是外部的条件强加于我们的。
所以孔子的境界肯定是要高过一筹的,他不再为外物所役了。然后富而好礼”也是一样,一个人富有了以后,你说我要控制着我自己不要骄慢,那说明你心中有一个动力去骄慢。子贡是有一股力量在控制自己在找,这是修炼中,而孔子是没有这股力量。他已经活活泼泼地生活在他的境界当中,不需要痛苦,不需要跟自己较劲。不找,这个状态就对了。这种对的状态就是中庸之道。所以这句话在我看来,是能够看出孔子人生境界的一句话,我把它选进来。
子贡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然后子贡后边说什么呢?说《诗经》上面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是不是就是这个道理呢?切磋琢磨都是对玉石的打磨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修炼的过程当中,是不是就要像打磨一块玉石一样,去切磋琢磨呢?
然后孔子很高兴,孔子很少夸子贡。每次对子贡,都是有点小打击在里边。但这次孔子是夸他说:赐也”,就是端木赐,始可与言《诗》也”,现在我可以跟你谈《诗》了。因为要谈《诗经》这种事,是需要有文化的。告诸往而知来者”,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有了。给你说了一件事,你能知道怎么样应对,并且能够联想到《诗经》上是怎么说的,你是一个有进步的人。
第三句我选择的是《为政》篇的第一章,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在我们过去读的时候,就觉得你看他的原意是什么?说为政要用德性,用德行来为政怎么做呢?就好像北极星一样,譬如北辰,居其所”,古人认为北极星在那个地方待着,它是不动的,然后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转。你把你的位子定好了,其他的人就自然各归其位,这个事就运转起来了。
以前你这样理解就结束了。但是当我们讲完了类似于《复杂》这样的书以后,你就能够感受得到,这个领导力的境界真的好高。我们很多领导做事特别喜欢有为”。有为什么呢?这事我要插手,那事我要发表意见,那个事我觉得应该怎么做。所以一个公司里边,如果这个领导什么都管,从上到下,到处都要发表意见,那你想员工的状态是什么呢?
员工肯定就变成说,大事小事都向你请教了,你都需要签字,你不签字你要骂人,所以就都让你看。这时候你会变得特别忙,你变得特别忙,你就没有时间深入思考任何一件事情。所以你在每一件事情上,其实都是拍脑袋决定。然后底下的员工,做任何事不需要动脑子。因为老板都要做,所以都来跑来问你。最后的结果就是你是这个公司里边,最没有容错率的人,容错率很低。
但是你把所有的错误全犯了,这个公司就会越做越惨淡,越做越累,越做越糟糕。因为为政可不是小事啊,是很大的事。当事那么多的时候,你怎么可能所有的事都能够做得好呢?所以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复杂体系的反应。简单体系需要的是不断地控制,就像你造一部汽车,汽车要想能够运转得好,一定是每个零件,每一个传动都要精确。所以你只需要挑毛病,把车全部搞定,这车就没问题了。因为汽车虽然零件多,但它属于简单体系,就是它因果关系特别明确。
但是假如你是在运转社会,你是在运转一家几百人、上千人的公司,你是在掌控一个学校,你让这些孩子成长,这里边的因果关系是非常不清楚的,会有大量的意外,会有大量你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而我们如果还是用机械化的思维,还是用我们能够尽量去掌控每一个细节的想法去做这些事情的话,导致的结果是团队的活力下降,人们没有劲干活。
所以你看华为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说方向大致正确,团队充满活力”。你想想看哪个领导人敢说自己的方向肯定对,我的方向肯定没问题,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要保证方向大致正确,我们总体的方向大概是这个方向,随时可以调整,有错误可以改,但是团队充满活力。就是自下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动脑子都在思考,而不是说遇到任何问题走流程,遇到任何问题让领导签字,然后把官司一直打到大老板那儿结束。这时候就是只有大老板一个人,承担所有的结果。
但是底下的人没有任何的创意,没有责任,没有自己的思想。你雇一个不带思想来工作的人,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所以我们能够看出来孔子的领导力就在这句话上体现了,叫作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大家都觉得儒家和道家有很多说法不一样,但在这件事上老子跟孔子是一样的。老子追求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为什么?烹小鲜就是那小鱼。你做小鱼的时候你不能翻,你翻来翻去那小鱼就全烂了,就别折腾呗。这是我选的第三句。
第四句同样是在《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虽然很短,是一个小小的成语。但是它为什么这么重要,这就是我们整个做樊登读书的一个发心。我们的价值观君子不器”,就是人不能够被物化,人最后不能够变成一个东西。
我们讲过一本书叫《跨越式成长》。《跨越式成长》就告诉我们说,你做了一辈子的会计了。但是等你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你依然有机会能够发展出一个新的能力来。你可以去努力地做个画家,你可以去学习做个医生,你可以想要玩音乐你可以去玩音乐。甚至你可以做一个崭新的工作,跟过去完全不一样都可以。
孔夫子认为,人不能够被物质所限制,我不能成为一个东西”。孔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老师,孔子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官僚,孔子更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写书的人。他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把前人的转述一下而已。所以对他来讲,你没法定义他,甚至孔子射箭射得很好,礼、乐、射、御、书、数都很好,而且还学《周易》。他能学的东西他都尽量地学,因为君子不器”。
所以我们讲《跨越式成长》、《未来学校》,就是告诉我们说教育不是要把人从一个模子里边倒出来一样,而是要开发这个人内在的潜力,让这个人有动力去探索自己生命的各种可能性。这就是这句话重要的地方。君子不器”——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我相信这句话都会给你带来影响。这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绝对不是一个物化的人格。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君子不器”,你随时随地都有改变的可能。
第五句话叫作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这王孙贾是谁呢?是卫国的一个大臣。然后孔子有一段时间周游列国,去到了卫国。然后卫国当时的情况是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就是南子长得很漂亮,但是名声不太好。但是南子当时,掌握着朝廷上的很多权力。
所以王孙贾有一天跑来问孔子,说什么呢?‘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他表面上看起来是向子请教,说,与其媚于奥”,奥”是什么呢?奥”是一个屋子的主神。中国过去不是无神论,中国是多神论。就是一个家里边到处都有神,主神叫作奥神。然后宁媚于灶”,你还不如去取悦灶神,媚”就是取悦,你向谁求祷呢?你整天向屋子的主神求祷,还不如去贿赂灶王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所以他就请教孔子,这句话什么意思孔子一听就明白了。孔子说不然”,说这话不对。为什么?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你所做的事获罪于天,你做的事根本就不对,你是违反天命的,你向谁祈祷都没用。这里边暗含的含义是什么?王孙贾其实是来提醒孔子。你整天跟卫灵公打交道,卫灵公什么人?奥”,就是国家的主神。你整天希望说服卫灵公,你希望让他来支持你,他现在都不当权。真正当权的是南子这样的人,是老婆当政,这是灶神。你应该多做下边人的工作,这样才有利于你推行你的想法。你看是教他歪门邪道,教他办事的方法。
然后孔子说,不对,说这事不对,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认为名正言顺是很重要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乐不兴”,这等等一系列的推理过程。孔子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秩序,一种叫自然规律,一种叫社会规律。王孙贾所说的东西,可能是社会规律。就是在这儿谁说了算我向谁贿赂,我能够怎么样,看起来你能够短期之内获得收益。
但是孔子认为真正长期起到作用的一定是自然规律。一个农民在种地的时候,他是不敢骗老天爷的。他不敢拿着种子假装一撒,说我撒了,假装撒过了,然后等着明年收获,这不可能,你不种肯定不会长。而且你在种的过程当中下的力气不够,你的粮食打下来也不会多。这就是自然法则。所以所有的事情短期之内看,可能社会规则起作用。
但是长期看一定是自然规则去做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你去做这样歪门邪道的事,你从下边去贿赂,去搞定这些人。然后想办法来达到一些目的的话,真的受到上天惩罚的时候无所祷也,你跟谁求告都没有用。
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大学的教授得了癌症以后,在临终前给所有的学生讲了这么一堂课。然后把这堂课的内容变成了这本书。这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一件都不要做。
他是一个商业的教授,他是哈佛商学院最有名的教授。但是他说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不要做,那难道不能够获得短期的好处吗?长期一定会受到损害,这就是他人生的最后的经验。所以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要尊重自然法则,而不是被社会规则所带走。
接下来第六句,我选出来的第六句子入太庙,每事问。”这也是非常有名的一段。”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就是孔子很年轻就被鲁公看中。然后就让他去做这种,跟祭祀有关的工作。他进到太庙里边以后,每件事他都问,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怎么用,那个礼仪应该怎么做。全都要问清楚。
然后旁边的人或曰”,什么叫或曰呢?就是有人说不知道这人谁。反正有一个人就说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也”。孔子是鄹人之子,他爸爸生活在鄹地。所以谁说那个鄹人的儿子知礼呢?咱们让他来负责礼仪的事,他什么都不知道,入太庙,每事问”,进到太庙里边以后什么事他都要问,看来什么都不懂。
然后有人就把这个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是礼也”,说这就是礼呀。我入太庙,每事问”,这件事本身就是礼。孔子认为如果你进入太庙,你知道你接受了这么重大的一个责任,你代表国家要去行使祭祀的这些礼仪。就算你以前都学过,就算你知道很多这其中的规矩,你也应该一点点地调研,一点点地了解。然后你才能够把这个事做好,这个代表着你诚敬的态度,这叫作是礼也”。而孔子并没有生气,去追着人说给人解释,不需要。我就告诉你这个东西就是礼,就应该这样做。
这里边会谈到我们讲过一本书叫《终身成长》。为什么《终身成长》跟这句话有关系呢?就是那个或曰的那个人是一个固定型人格的人。固定型人格的特点是什么呢?他老喜欢评判,老喜欢说这个人行,那个人不行,这件事丢脸了,那件事成功了。他生活在评判与被评判之中。所以他做事不是考虑,事怎么做是对的。他是考虑怎么做能让我找到赢的感觉,怎么做能够证明我自己。一个终身成长的,成长型人格的人,他做事考虑的不是面子,考虑的不是别人怎么评价,考虑的是怎么能够把这个事做好,怎么样做这个事是对的。
所以孔子那时候入太庙,每事问”,不怕别人说闲话,不怕别人误会他。甚至就算误会了也没关系,那太庙里的真的每件事你都知道吗?也未必吧。所以知道的再确认一下,不知道的再问一下,对于你来讲其实并没有损害,只不过是让你能够把这个事,做得更加准确。所以当你有着终身成长的心态的时候,你才能够像孔子一样做到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也跟子路曾经讲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你知道了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个才叫作求知的态度。你说这句话重要不重要,这就是我们说《论语》当中,那种支柱性的话语入太庙,每事问”。
接下来我选的第七句话,这个话是我原来讲课的时候经常引用的一段话,就是讲到幸福的时候,你就会提到这一段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句话太有智慧了。就是我不相信孔子见过所有的人。但是他就能够这么准确地总结出来很多人的特点。他说一个不仁”的人,不可以久处约,也不可以长处乐。
我们有一本书叫《幸福的方法》,告诉你什么样的人能够幸福。你就发现有一种人是溺水型人格的人,溺水型人格的特点就是他每天都好像被人摁在一个水缸里边一样,说你忍着点,过了这段就好了。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等你工作了就好了,等你干吗就好了。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家里边就是传递着这样的价值观,你上了大学,我就不管你了。
所以你会发现他处在约当中的时候,他摁在水缸里的时候,他肯定不快乐,不可以久处约”。冒出头来,说我终于考上大学了,他快乐不了几天,他也不可以长处乐”,长处乐的时间长,他也会焦虑,他也会痛苦。为什么?因为底层的价值观错了。而反过来,一个仁者,就是一个价值观很正确的人,一个有着正确的底层逻辑的人,既可以久处约”,也可以长处乐”。
像孔子在绝粮于陈蔡的时候,子路愠见,说君子亦有穷乎”,说君子也能够穷成样子吗?然后孔子弹琴,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就算是在这种穷困的环境之下,我也能够安然自守,我可以过我自己的日子,我可以弹琴、唱歌,等着有吃的。然后小人穷斯滥矣”,小人一旦到这种穷困的环境,就无所不用其极了。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就是仁这件事,是一个孔子所描述的,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当你能够达到一个仁者的时候,你是通达的。你是基本上各种事都想明白的一个人。一个人如果各种事都想明白了,而且对外在的环境是敏感的,是能够感知到自己跟他人身上的幸福与不幸的。当你能够有同情心,能够有共情能力的时候,你会发现快乐,可以坦然地享受快乐。
有钱了,赚钱了,住大房子了,没问题,我可以坦然的地享受。我不会以此为骄慢,我不会说我住了大房子以后,我连路都不会走了。我有了钱以后,跟别人说话的语气,我都变得不一样了。那就叫作不会生活,一个会生活的人,有钱,地位高,他照样可以安之若素。同样的道理,这种人穷了,生活在底层了,甚至生活在集中营里边来的时候,他依然能够平静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平静地对待周围的人。因为他的内心足够的细腻,他已经找到了从生活当中的任何一个点点滴滴寻找乐趣的这种能力。这就是幸福的方法。
所以幸福从来都不是某一种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那为什么一个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也不可以长处乐呢?因为一个不仁的人,他没想明白,他没有通达,他把幸福和外在的环境对应起来。他以为有钱了才能幸福。你看,如果一个人以为有钱了才能幸福,那么导致的结果是只要他处在约束当中,处在糟糕的环境当中肯定不幸福。因为我就想要出头,对吧。我想要赚钱,这样努力。
然后等他真的努力赚到了钱以后,他又把没人关注,放松,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在海边坐着,把那个东西当做幸福的标准。他把所有幸福全部都建立在外在条件的变化之上。所以约也好、乐也好,他都不会满意。没有一个环境会让他开心。
因为外在的环境总是多变,只有在我们内在去寻找,我们才能够知道说,有钱也好、没钱也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都能够安之若素,我都能够开心。因为开心本身是一种能力。
所以孔子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仁”什么意思?一个仁者,他真正安处的地方,根本不是外在的环境,是他内心的境界。他内心当中有仁的境界,他在哪儿都能待得住。这没关系的,外在的东西它都是幻化出来的,对他来讲无所谓。
知者利仁”,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能力的人,他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份仁德,去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把知者和仁者结合在一起,这个人内在又能够安详,外在又能够做事。这就是孔子的理想人格。所以如果你听完这段话以后,如果你可以反思的话,你会觉得怎么都不舒服是这么回事,没房的时候觉得买了房肯定就好了吧,没孩子的时候觉得有了孩子就好了吧,没结婚的时候觉得结了婚就好了吧。最后发现好像都不怎么好。就是有了房子,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汽车,还是不满意。原因就是这句话,答案就在这儿。
所以这句话要理解它的话,去读我们讲过的一本书叫《幸福的方法》,你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所说的这句话。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也有一层含义,就是感受。然后不仁”就是麻木。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你对幸福的感受力,就你能够感受到幸福,你才能够拥有幸福。你外在的东西再多,你的内心是麻木的,你永远都会觉得自己不舒服。就是这句话的真义所在,多重要。你看,这是第七句。
第八句话,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选这句话的原因是因为力度,就这句话你能够看出孔子很少说狠话,很少说那种喊口号的话。任重而道远”那样的话那是曾子说的。
但是这句话能够显示出,孔子心中的那种大丈夫气概。他其他的话说得都太低调了。这句话相当不低调,孔子说什么呢?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大家都想有钱,都想有地位,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假如你让我获得富与贵,不符合道。你比如说你让我去贿赂南子,让我能够提拔,让我去为虎作猖,我能够提拔,或者让我去跟着那些造反的人一块儿造反,我能够混个一官半职,不做。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贫穷、低贱,这是大家所讨厌的东西。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就是如果我要做一些违背道的事,去改变贫贱的状况,我不做。然后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一个君子离开了仁德,你要那么大的名声干什么?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就是君子在吃一顿饭的功夫之间,你都不能够违反仁德。吃饭往往是修行。你看在餐馆里边吃饭的时候,有的人他平常,跟其他人在一起可以,上菜慢了他就生气,这就叫作于终食之间违仁”。对服务员发脾气能干吗?就是能显示自己的地位,我别人欺负不了,我还能让你给欺负了。所以这种状况之下就是你吃一顿饭,显示出你的本性。
于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当环境变得恶劣的时候,当周围的这些压力变得巨大的时候,我也依然要如此坚持。就是孔子所说的这一段话,很有可能就是在他颠沛流离的时候。在孔子周游列国,绝粮于陈蔡被围困的时候,他要鼓励自己的学生,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所以古人讲慎独”是很重要的精神。就是一个人,你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显示出你的人性,显示出你关怀社会,做了很多什么环保的事为哪儿捐款,这都没什么了不起。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一个人的时候可不可以保存你内心当中的这份正义感,能不能够对自己有所要求。
那天许倬云先生接受采访,就讲当年他在抗日战争的时候,看到大家在逃亡,往大后方撤退的时候,就能够看到那时候的中国人,是真的扶老携幼。然后遇到拥挤的地方,都是让女人和孩子先走,老人家今年90多岁,讲到这一段的时候眼泪直流。他说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那就算是造次颠沛了,已经开始逃难了,后边有飞机在轰炸。在时候依然保持着内心的仁德,无终食之间违仁”。所以在我们平常风轻云淡的时候,你表现得修养很好,这是一种状况。
但是,如果你遇到了特别糟心的事,遇到了很大的压力,遇到了打击,遇到了矛盾,甚至遇到了危险,在这一刻你还能不能够依然保持着你的淡定,保持着你的仁德,保持着你对别人的关心。这就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非常重要的时刻。
所以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要把这一段理解清楚的话,大家可以听听我讲过的《王阳明哲学》,还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就你会发现这两位
经常会面临到造次和颠沛的状况,但是他们依然保持着内心的这种仁德和修炼。
接下来第九句话,这是孔子也会发牢骚的一句话,就让我们看到孔子可爱的一面。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子路在孔子面前永远吃瘪。他总是被孔子拿来打趣,子路是一个相对比较莽撞的人,快言快语,特别喜欢动不动子路不悦”,在孔子面前老表现自己不高兴。
孔子有一天突然感慨什么呢?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这个道估计是推行不了了,我这个道如果推行不了的话怎么办?我就驾一艘小船,我就漂到海上去了。乘桴浮于海”。你看苏东坡在黄州的时候,有一次喝醉了酒写的词,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其实就是接续了孔子所说的乘桴浮于海”的志向。不行我就驾个船我就漂流去了。
然后孔子说我坐着小船我出海。因为孔子在山东,山东那边离海比较近。出海,从我者其由与”,能够跟着我一块儿漂洋出海的,可能就是子路了。子路一听很高兴,子路觉得你看孔子说,他要乘桴浮于海”就带我一个人,子路闻之喜。然后孔子一听说子路高兴,孔子就打击他,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我带他主要是当个保镖,这个人好勇过我。他比我厉害,打仗厉害,其他的无所谓,没什么厉害的,这是一段打趣的话。
那为什么我会觉得这句话大家应该知道?它属于二十句里我挑出来,觉得应该跟大家讲讲的。你会发现孔子也有弱点,孔子也不是一直刚强,孔子也不是说我永远不会难过,永远不会失望。他也有这种难过失望的时候,直面它,讲出来就好了,甚至用一点幽默。幽默是最好的强心剂。
如果你在生活当中,觉得苦恼,觉得愤怒,觉得困难巨大,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儿,其实最有效的补充的方法是幽默,拿自己开开玩笑,自嘲。自嘲好过嘲笑别人,嘲笑别人叫尖刻,嘲笑自己叫幽默。
所以这孔夫子就是在拿自己打趣,说不行我就坐着小船我就出去了,带着我的子路,子路能给我当保镖,这么一段显示出孔子的特别可爱、人性的这么一面,圣人也是有可能会发牢骚的。所以乘桴浮于海,已经成为了很多知识分子的退路。有好多知识分子不行就说孔子都讲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这是孔子和子路之间的一段对话。
然后第十句话很有意思,这个是来自于一个一直被错误理解的成语。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我们经常有一个词叫愚不可及。当我们说愚不可及的时候,我们是在骂人,我们会觉得这个人太笨了,愚不可及。但实际上愚不可及是什么?愚不可及是赞叹。孔子在赞叹宁武子这个人。
宁武子是一个卫国的大夫。就是这一篇里边,孔子点评了很多卫国的大夫,说宁武子这个人邦有道则知”。就是如果国家政治清明,国家的国君很明白道理,是一个好的皇帝。那么他就聪明了,他一下子变得很聪明,他有很多主意,有很多创意,可以提很多建议,要愿意干活。
邦无道则愚”,如果国君一昏乱。然后朝廷的氛围一变化,奸臣当道,这种局面一出现,他就变傻了,宁武子就立刻装傻充愣,就好像什么都不会一样这种状况。然后孔子感叹什么呢?其知可及也”,他聪明的时候那个状态,我觉得我能做到,我跟他差不多,我也是一个有创意,愿意提建议的这么一个人。其愚不可及也”,就他能装傻充愣这件事,我这辈子估计是学不会,这是一种感叹。所以你就会看到宁武子这种人,其实有点像道家一派的人物。就是他可伸可缩,能屈能伸。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好像讲过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一个人年轻的标志是什么。年轻的标志就是你愿意为某种事业去死。年轻,愿意为某种事业献身。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呢?成熟的标志是你愿意为某种事业而苟活。你为了做这个事业,你愿意活下去。这是塞林格的这个话。其实在宁武子身上就能看得到。他不是不想干活,他不是不愿意做一个好的大臣。但是要看皇帝。邦有道则知”,我就愿意干活了。邦无道”,我就装傻充愣,我先混过这段再说。等到我能说话的时候,我再说。
所以孔子感叹说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就从这来的,这里边我们有一本书可以联想到这儿,叫《钝感力》。宁武子这个人肯定是钝感力很强的。如果你缺乏钝感力,你不能够把自己好好地保护起来的话,那可能生活中各种小刺激,都会让你豁出命来跟对方拼了。那一旦一拼,可能你这事业就没法做了。
但是你要能够感受到说,活下去很重要,我有一个更远大的理想,然后我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其实在家庭当中也一样,我们讲亲密关系的时候会觉得说,两个人其实是要首先处理好自己内心的伤痛。
这时候你才能够和另外一个人,很好地一起生活下去。这里边需要什么呢?家庭生活就需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得学会愚不可及”。如果你在家庭当中永远很精明,有任何问题你都要做反应,你这是不尊重我,你心里还有我吗?你把我当个什么人,那值得挑剔的事实在太多了,那就没法过了,所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第十一句,这是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课本里边就曾经收到过的这一句,叫贤哉回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对颜回的爱是溢于言表的。他总是夸奖颜回,他说颜回这个人真好。好在哪儿?一箪食,一瓢饮”,一箪食”就是用草卷成一个容器,就去装点糙米饭这么吃。然后一瓢饮”,拿一个破瓢舀水喝,肯定是没有酒了,就拿瓢,连个碗连个杯子都没有,就这么穷。
然后在陋巷”,住在这种贫民窟里边,就在最简陋的那种地方。人不堪其忧”,就是没有人能够忍受这种糟糕的状况。所有人见到颜回这个样子都担心,说这孩子这能行吗?回也不改其乐。”你看到吗?就是颜回不是凑合过,颜回不是说我忍着点,我将来我要搬到大房子去,没有。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住在这样的地方,一箪食,一瓢饮”,他依然很高兴。
所以孔子说贤哉,回也!”请注意,孔子称赞的,不是一箪食,一瓢饮”,孔子并不是号召大家都去过穷日子,说这种就叫好。孔子称赞的是颜回在这种情况之下依然很开心,这才是重点。我们讲过几本书跟他有关,比如说《次第花开》,比如说《正念的奇迹》,这都是关于人生修为的书。
你知道人的快乐至少有三个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战胜了别人的快乐。别人房子小你房子大,你快乐;别人的车子不如你好,你快乐了。这是一种低层次的快乐,叫作我战胜了别人的快乐。大家衡量一下,我们很多快乐来自于这个。
第二层次的快乐,是我战胜了自己的快乐。就是我在不断地进步,我不跟别人比,我跟之前的我比,你看我在不断地进步,我越来越好了。所以我快乐,这是第二个层次的快乐。看起来比第一个层次要好一些。
第三个层次的快乐是什么呢?无条件的快乐。你想想看如果你非得战胜了自己,你才能快乐,你人生的后半段怎么过?人生总是走到高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你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你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了,精力也不济了,长得也越来越难看了。这时候你一天不如一天,难道你后半段都要生活在痛苦当中吗?
所以无条件的快乐,意味着正念充满,mindfulness(正念)。就是你时时刻刻,都能够跟当下产生联结。你摸这个杯子能够仔细地体会这个杯子的质感,喝这杯水你能够知道这杯水的温度,这个水的口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连续称赞两遍了。我们得知道快乐是一种独特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我们修炼,这是可以通过读书,修炼,学习,来慢慢体会得到的。否则的话,我们会陷入到一个错综复杂的兔子洞当中,永远出不来。因为你要从外在的环境当中去寻找快乐和美好,它会有无穷无尽的挑战和烦恼。
接下来第十二句。第十二句是关于学习的一个三重境界。他说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为什么这句话很重要,这个就是我们讲过的一本书叫作《心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讲《心流》用了很多年的时间做这样一个长期的实验和观察,在每一个人身上装一个BP机(传呼机)。然后随时问你说你此刻的状态什么样,你马上汇报,我现在在做什么,我的心情如何,这么登记下来。然后做了几千个人的长期跟踪以后,发现人们总有在一些时候是完全忘情的,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在做什么。但是非常专注地开心地做这件事。这个时候人们往往最开心。
他并不是拿到奖金的那一刻,而是比如说,在努力地跟一个棋逢对手的人下棋的那一刻,在做一道很好吃的菜的那一刻,然后或者是在家里边专注地打扫卫生的那一刻,他能够获得这种心流的感觉,这种快乐的感觉。这就是真正的好之者”也,你真正的喜欢一个东西。
所以在《心流》里有一句话,说得特别有意思,说如果你做一件事情觉得无聊,往往不是因为事情的问题,而是因为你做这个事的方法不对。如果你做这个事的方法足够投入,你会发现,就连煎鸡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都能够煎出乐趣来,这就是心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
一个简单的知之者”,知道这件事的人,他是口头禅,他就是嘴上都能说,各种事他都了解,都能够说出个一二三来。但是好之者”,这个是想要研究这件事情的人,想要努力地钻研这件事情的人,他可能在内心当中有一股力量,去驱动他做这个事。而乐之者”,是完全沉浸在事里的人,就是不需要外在的力量推动,同样是梁漱溟先生讲的不找”的东西。你看知之者和好之者都要找,都要有力量,乐知者不需要。这是第十二句。
第十三句,我选了一句很简单的话,叫作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句话为什么我特别喜欢把它讲出来?这句话知道的人其实并不多,没有通读过《论语》的人,往往不知道这句话。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如果在今天哭过了,他今天就不唱歌了。你从这句话当中能够看到孔子每天的生活状态。他是开开心心的,他每天都是很活泼的、高兴的这种乐天派,每天嘴里边都哼着这种音乐。
孔子是个音乐家,他也很喜欢音乐,在齐闻《韶》。然后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他回去听了《韶》乐,觉得这音乐也太美好了吧,三个月吃饭都没味,三月不知肉味”。所以怎么能够有这种平常的状态,就是你平常都能够处在开心的状态当中,心流的状态当中。
这里边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作《感受爱》。其实我们生活当中都不缺爱,我们一定有很多人爱我们,有很多普通的感动。就好像我们同一个公司里的人,给你买个盒饭,你不觉得这是对你的关怀吗?但是假如你没有了感受爱的能力,你就不会体会到这种快乐。
但是你知道感受爱的能力是怎么来的?这个有意思,感受爱的能力是来自于你的压力足够小。你说孔子面临那么多的问题,他怎么会压力小呢?各位,中国古人讲叫以理化情”,孔子把这些道理想明白了。孔子参透了,他是合于道的。所以当一个人,真的懂了这么多的道理以后,他的压力状况就小多了。他没有把所有的名利权情,当作是自己追求的目标,给自己施加无穷的压力,所以他压力小。压力小才能够哼歌,才能够吹口哨,才能够开开心心的。所以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看他的平常状态。
另外,就是知道一个人为什么要参加葬礼?孔子说孔子最讨厌那种人叫临丧不哀”。你真的去参加葬礼,你都没有发自内心的痛苦,你没有发自内心的难过,这时候你哭都是假的。假哭的状态孔子受不了,叫临丧不哀”。孔子如果是真的今天哭了,一天没心情唱歌,他是真的把自己的心交出去。他是真的在为葬礼的人在难过,这是礼的一部分。所以真心的哀悼,也是很正确的。就是哀悼的时候你也真心,开心的时候你也真心,说明什么呢?你在投入地生活。
假如一个人去参加葬礼,也觉得好像没有那么难过,就那么凑合吧,体会不到那种感觉。这是一种麻木的状态。他没法投入地生活在其中,他不完整。这种感觉,我们在很多本书里面都提到过,比如说《幸福的陷阱》,比如说《内在动机》这样的书,让我们知道说一个人完整地生活,才有可能活泼,才有可能真实。所以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我选的第十三句话。
第十四句话是关于人生修养的一句话,很有名。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这个东西真的很难吗?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只要想要它,它立刻就到了。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在哪儿?就是世界上所有了不起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叫作既难又不难,这就是这句话带给我们的特点。
你比如说我问你,爱这件事难不难?你爱一个人难不难?那我们觉得说爱是本性,爱是本能,我对我的孩子的爱,这怎么可能难呢?我很爱他。你看有多少父母把孩子爱坏了,有多少父母根本不会爱孩子,把孩子爱得特别痛苦。所以爱这件事,既难也不难。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你发自内心地真心想要仁的状态,这一刻仁的状态就已经到了。
第十五句话是来自于曾子的话,在泰伯这一章当中有曾子的很多话。因为《论语》本身就是孔子的弟子们一块儿总结出来,所以这里边有很多可能是曾子的学生。曾子这句话说得非常棒,这是能够给我们内心带来很大力量的话。他说,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评价曾子说:参也鲁”,曾参这个人,不够聪明,笨笨的。但是就是这个笨笨的人,能够说出吾日三省乎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样的话。同时他也能够说出士不可以不弘毅这样的话。
什么叫作”士不可以不弘毅?一个人的格局不能够太小,你要想成为一个士,你必须得有一个大的格局,就是宏大,广博。你有一个更远大的理想和梦想。你像我们做一个企业,无论你企业多大,一开始三四个人注册一个公司,你也要有使命、愿景、价值观,这就是弘毅的这种态度。所以任重而道远”,你得知道每一个人,当你有志于仁的时候,一定是任重而道远”的。
为什么呢?他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你想要推行仁道这样的东西,你想让更多的人走进仁的状态,这难道不够重吗?然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你做这件事做到什么时候,别给自己设定什么退休的年限,我打算多少岁退休,退出江湖什么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根本退出不了。所以,你要知道”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你这件事一定要做到,最后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这难道还不够远吗?你知道曾子最后死的时候,让别人说启予手”,把我的手抬起来看看。然后启予足”,把我的脚抬出来看看。然后看完了以后说,从此以后我才可以放心了。为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损。”曾子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他说我的手和脚还都在,你看我为我的父母保存到今天了。从今以后,我才可以不用考虑这件事,我要死了,我还考虑这个干吗?那就才到了人生最后的终点。
所以这句话拿来给我们自己鼓励。就是让我们自己知道说,你得有使命。这里边有一本相应的书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每一个人的人生一定都有意义,只不过是你自己不知道。甚至你这一辈子,可能都没有找到那个意义。但是你也得相信这个意义一定存在,这就是那本书的主题。
然后还有一本书是《悲剧的诞生》,就是我和周国平先生对话,谈尼采的《悲剧的诞生》。这里边就讲说人到底有没有意义。哲学家天天在问,我们的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周国平先生说,人可能是真的没有意义。但是寻找人生的意义,这件事情本身就有意义。我们讲过一本书叫《哲学起步》。邓晓芒教授讲走着瞧,你要慢慢地活出你自己来。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第十五句话。
第十六句话叫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是孔子说的。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为什么这句话我拿出来讲?因为这句话特别容易引起歧义,这句话知道的人很多,咱们大家现在说这句话,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说?在推卸责任的时候说,这个事不归我管。为什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别找我。这是大量的人理解错了这句话。
。。。。
本软件是会员软件,如果你是会员,请登陆。如果不是会员请注册

资料预览图:

本月排行

  1. 1沈吉《零基础学炒股》霖式波段战法

    1.17 GB

    12次浏览

    股票讲座

  2. 2交易员阿来《三要素打板战法》视频

    1.57 GB

    17次浏览

    股票讲座

  3. 3雪寒缠论《缠论基础知识精品》视频

    3.03 GB

    12次浏览

    股票讲座

  4. 4《职场社交密码》社交的规则

    1.37 GB

    22次浏览

    个人发展

  5. 5《婚恋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知识经营自己婚姻

    15.9 GB

    20次浏览

    心理催眠

  6. 6李极泉《新派八字基础理论》视频

    2.64 GB

    27次浏览

    易经风水

用户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用户名: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