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导航

【建筑设计】空间体验的精细化设计

533次浏览

需要5点数下载(1点数=1元)

更新于2022-01-08 11:08:55

3.15 MB

类型:培训

Tags:

资源简介:

【建筑设计】空间体验的精细化设计——更多资源,课程更新在

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建筑设计】空间体验的精细化设计
从设计师视角看世界
我是一名来自日本的建筑设计师,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做设计背后的思考,设计的过程,以及对于现代生活的一些理念。希望对身处各行各业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大家可能很好奇,建筑设计师是如何保持灵感的。那要从我20岁说起,别人都在上大四,我一个人背起背包从大阪来到上海生活了一年,这趟旅行给了我很多思维方向上的改变。这些年我去过20多个国家。在旅行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本来世界就是多样的,没有什么固定的方式,只是我们看到的角度不一样。
1. 从彩虹颜色说起
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们彩虹是7个颜色。但实际上,彩虹的颜色是渐变的,可以说有6个颜色,也可以说彩虹有300个颜色。作为设计师,我希望回到比较原始的状态看一件事件。于是我从颜色渐变的地方开始思考。
2. 回到原点思考
我平时做设计的原则是面临任何问题先回到真实的状态开始思考。比如做美术馆,我会先把美术馆的馆”字和术”字先拿掉,从美开始思考。人与美的关系是什么,现在时代的美”是什么。逐步思考美术、空间、具体的建筑,最后变成美术馆。
3. 好设计给人惊喜感
我觉得设计跟送礼物很像。如果我们详细地把别人想要的每一个细节都问清楚,按照这个信息把礼物买来送给对方的时候,他肯定会开心,却没有惊喜。
但如果我是通过观察他喜欢什么东西,想要什么状态,然后找到合适的礼物送给他的时候。对方会觉得,这个礼物是我之前没有想到需要,却很合适我。这个礼物让人感动和惊喜。我希望自己做这样的东西。
第一次跟客户聊天,他们总是会提很多要求,面积、空间、功能、风格等。但其实我基本上没有听这些具体的要求。我更多是关注客户的状态,那种没法用语言和数据表达出来的感觉,我努力抓住他想要的感觉。最后我呈现出的设计,很多时候没有满足客户第一次所提的那些需求,但是打动了他的心,让他很惊喜。
都市新建筑与新生活
1. 小空间
我特别喜欢小空间有几个原因,除了小空间可以随时移动,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让人更能集中精力思考以外,可能也与我所在的社会环境有关。
我是80年出生,人生正好经历了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逐渐放缓的过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人口越来越多,有很多大项目,新城市需要建设。但是这些都是前辈们的工作了。2015年开始做建筑师的我,更关注不一样的,小的东西。
| 胡同里的小空间
我在北京曾经做过一个非常小的空间设计。在北京胡同里一个4平米的小杂物间是一对马上有孩子的夫妻的家。这个空间需要变成一家三口可以临时生活的地方。很多功能,比如吃饭、睡觉、学习、收纳、工作、上厕所等都要在这个小空间里完成。
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设计可以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完成这么多的功能。我在构思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之前在北京国子监看到的一个关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空间的展览。
古代科举考试专门有这样的小隔间建筑。科举考试每个人都在小空间里,经历3-4天的生活。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不能回家,除了上厕所之外,所有的动作,吃饭、考试、休息等都要在这个小隔间里进行。
科举考试的房间,利用特别小的空间和设计,满足了人基本生活的需求。这和我们这次需要设计的空间大小和需求特别像,所以我们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设计与这次空间改造结合起来。
我们在这个空间里放置了4张位置和高度可以不断改变的木板。通过调整木板的位置,可以变换出吃饭的饭桌,阅读的书桌,以及所有木板都在一个高度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张床。这样一个浪费多年,被废弃的小空间就变成了年轻夫妇可以带着孩子回到老城区生活的空间。
北京老城区里有大量只有几平米的小空间。因为太小,之前没有设计师愿意改变它们,一直被废弃。如果设计师们发挥创意,把它们改造成可以使用的空间,这些地方就变成年轻人可以居住和创业的空间。我觉得这是未来北京老城区更新的重要方向。
2. 新家族
家庭1.0版本是大家庭时代,那时候是家族式群居,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孙子等很多人住在一个大宅子里。家庭2.0模式是小家庭时代,爸爸妈妈带着一个或两个孩子,这是典型七八十年代的家庭模式。
现在我们进入家庭3.0版本,一个人的家庭。这种模式在大城市里越来越多。比如在东京50%的家庭是一个人的家庭,没有结婚也没有小孩。中国的很多大城市也是类似的情况。
我感兴趣的是,家庭1.0版本我们有四合院,土楼,窑洞等传统建筑解决生活问题。2.0版本的时候出现了住宅小区,公寓等适合一家三口的生活空间。现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家庭变成3.0版本,但我们还没有适合的住宅模式和生活模式。
| 新家族的合居”
我们在北京通州一个120平米的房间内探索,未来家庭3.0模式的住宅。我们将其命名为合居”,意思是这个空间不是为原来一家三口的家庭设计的。在这里住着的几个人,他们不一定有婚姻、血缘关系。
我将日本传统民居室外的木头廊道空间和中国传统民居院子的合围感结合起来,形成了院子、廊道、缘侧结合在一起的创意。合居中间有一个开放空间的庭院”,餐厅,卧室,工作间等功能围绕在周围。所有的房间都采用推拉门。居住在这里的人,将门关上就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打开门又可以在开放空间里与室友交流。
新都市中出现越来越多新的家庭模式。作为设计师,我希望设计探索适合他们的生活空间。
3. 共享
共享和新家庭有关,现在城市里越来越多新家庭模式出现,所以我们也越来越重视共享。城市化使得我们一平方米的价值越来越高。信息化使得一秒钟的价值越来越高。过去我们可以欣赏两小时的电影,现在可能在短视频软件上3秒钟就刷过去了。
过去由于一平米,一秒钟的价值没有那么高,所以空间可以是专属的、静态的。但是未来的空间应该是共享的,动态的。现在我们在思考什么样的空间适合下一代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
| 一半是建筑一半是家具的盒子”
我差不多有10年的时间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刚开始我住进胡同的时候,看到胡同里胡乱摆放的家具用品,以及夏天不穿上衣的男性觉得很奇怪。后来我越来越理解他们的生活模式,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这个空间不是城市里的公共空间,而是他们的家。
我住的院子非常小大概只有40平米左右,很多东西都放不下。但是我可以将周边的建筑也纳入进我的生活圈。比如周边的菜市场,餐馆,咖啡厅这些地方变成了我的冰箱、餐厅和会客厅。通过共享城市里的公共资源,我们脑子里家的范围远远超过了房子本身的面积。
古代意大利建筑说过一句话,城市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城市。
对胡同生活方式的观察,变成了我的设计灵感。我们把常规三室一厅的房子模式变成了一种更轻松,不一样的住宅模式。每一个人的房子都变成可以移动的小盒子,小盒子里面有床,外面有家具。这样的盒子空间,材料轻便,组装简单,而且每一个盒子下边都有轮子,可以移动,随意组合。
盒子可以变成3-4个人共享的生活空间,他们的家具,物品放在盒子外边,这个社区不仅仅是生活空间的功效,也包括物品的共享。
这个盒子是介于建筑和家具之间的一种东西。通过半家具,半建筑的设计,改变了我们对于原来生活空间的理解。
在未来,我们想探索一种盒子社区。住在这里的人,原本不认识,也没有血缘和家庭关系。但是他们通过一起建房子,一起制定自己的社区规则,变成某种意义上的新家庭。
 
本软件是会员软件,如果你是会员,请登陆。如果不是会员请注册

资料预览图:

本月排行

  1. 1沈吉《零基础学炒股》霖式波段战法

    1.17 GB

    12次浏览

    股票讲座

  2. 2交易员阿来《三要素打板战法》视频

    1.57 GB

    17次浏览

    股票讲座

  3. 3雪寒缠论《缠论基础知识精品》视频

    3.03 GB

    12次浏览

    股票讲座

  4. 4《职场社交密码》社交的规则

    1.37 GB

    22次浏览

    个人发展

  5. 5《婚恋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知识经营自己婚姻

    15.9 GB

    20次浏览

    心理催眠

  6. 6李极泉《新派八字基础理论》视频

    2.64 GB

    27次浏览

    易经风水

用户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用户名: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