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导航

【于赓哲】历史上的利益分配

181次浏览

需要5点数下载(1点数=1元)

更新于2022-03-14 15:59:14

31.7 MB

类型:培训

Tags:于赓哲  

资源简介:

【于赓哲】历史上的利益分配——更多资源,课程更新在

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于赓哲】历史上的利益分配

人文名师于赓哲:历史上成大事者的分钱术”

三上《百家讲坛》,被称为最萌”教授的名师

学习古人智慧,提升管理能力

用10堂妙趣横生的历史人文课教你做好利益分配

什么是利益分配?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优秀的领导者吗?

利益分配是领导艺术的关键环节。”于赓哲教授首先强调,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就没有和谐与幸福。一个单位如果没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就没有忠诚的下属与员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分配所产生的效果,与利益”的丰厚程度并不总是成正比。利益”,不能简单地以金钱来衡量,它还应该包括公平、尊严、希望。譬如对于90后的员工,他们可能更关注利益分配中的机会和希望。

因此,利益分配不是简单的发工资行为,它还可以作为一种达到战略目标的武器。”

接下来,于赓哲教授以汉朝分封制到推恩令的演变,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利益分配如何作为武器发挥最大作用。

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采用分封制,结果导致中央权威下降,诸侯与中央分庭抗礼,酿成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因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主父偃等人的建议之下,推出了诸子皆可分封的推恩令。这样的利益分配直指人心,利用诸侯国内部嫡长子继承制的家族矛盾,迫使诸侯国必须实行推恩令,不仅让利益覆盖范围最大化,同时又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

而均田制则阐明了如何利用利益分配达成共赢。均田制的核心是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同时,又规定奴婢、耕牛可以授田,这样的做法既保证了小农阶级的利益,又保证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革命是大刀阔斧、风雷激荡的,是需要损害一个阶级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个阶级的利益,但是改革不一样,改革需要兼顾各方面利益。均田制毫无疑问就是一项十分成功的改革,因为它不仅泽被后世,还达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因此,哪怕朝代变换,均田制一直延续到唐代中期,才因为土地兼并严重被两税制”所取代。

深入浅出的解读、诙谐幽默的风格,一下午时光匆匆过去,在吴晓波频道河南总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开始翻转课堂,展开了讨论与复盘。

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孤独的追寻。”只是碎片化年代,吴晓波频道APP期待为热爱学习、乐于分享的新中产阶级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和工具,也期待更多的学习者能够加入吴晓波频道APP,在志同道合的氛围里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间隙,吴晓波频道河南总部APP运营总监雷帅还为新加入的吴晓波频道APP超级会员和吴晓波频道APP课代表进行了授牌。

如果你热爱学习,乐于奉献共享,如果你是一个890,都可以加入这场知识微创业”计划。

北魏时候的均田制,到唐朝时因为人口的增长已经维持不下去——导致依赖于均田制的府兵制无法施行下去——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职业军队出现——募兵制后,为了让军队派上用场,都分配到边疆,由节度使掌管——从而导致安禄山这样的节度使做大,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思想食堂选此篇文章与大家一同回顾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晚年至唐代宗初年(755年—763年)由唐朝藩镇节度使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战争。这场持续8年的内战跨越了三代皇帝,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形势

史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整个北方一片萧条,安史之乱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从此之后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之乱的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自成一体,中央政府掌握的户口和土地数量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

很多地方的人口不足原本的十之二三,政府只能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的农民身上,苛政杂税越来越多,而藩镇为了养兵征战和维护自身军事实力,对统治下的百姓横征暴敛。

这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史载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袁晁起义,方清起义,张度起义,邠州起义,以及后来的黄巢起义。年年的农民起义和藩镇战乱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更关键的是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丧失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为了镇压叛乱,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西域等地区的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吐蕃、回纥、契丹等或趁火打劫,或敲诈勒索。

西边吐蕃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此后,吐蕃大军继续深入,唐政权连首都长安城也被吐蕃攻破。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政权岌岌可危。

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席卷北方政治经济中心地区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唐平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众说纷纭。

有说是因为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导致藩镇权力过大,从而使有了野心。还有人说是因为安禄山是胡人,手下的兵将也以胡人居多,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才起兵反叛。

在行走中触摸历史的中国

1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朝中央所实行的一系列军事政策的必然结果,就算没有安禄山,也有王禄山”李禄山”,在镇压叛乱的中央军队里,也有许多忠于唐王朝的少数民族将领,与所属民族是胡人,关系不大,至少不是主要原因。

2

边镇将领权力过大,也是其原因之一。

但个人认为也不是主要原因,唐朝边镇将领的权力最大化的时期,就是节度使时代。节度使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历朝历代都有此职位,只是叫法、称呼有所不同。

唐代节度使的出现始于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边疆屯戍军队的设置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各自设使。

唐初的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军区的节度使应时出现。

节度使制度的设立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由于唐朝前期接连对外用兵,对外扩张领土,势力范围相对于曾经的中原王朝来说扩大了很多。

大明宫丹凤门

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设立都督府:后又攻灭西突厥,灭高昌国,并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都护府统领西域。又在新疆地区的西部,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可谓是疆土辽阔,武功盖世。

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疆域过大,边疆离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太远,边境的许多战事和治理不可能请示中央后再决定,再加上唐所防御或进攻的对手大多是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

在战争中,他们往往投入的是成千上万长于骑射的骑兵部队,来去风驰电掣,进退自如,有点类似游击战。要想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占据主动,就需要有庞大而且指挥灵活、快速反应的边防军队。

由于战争形势变化,节度使制度就广泛推行开来,节度使制度保证了唐朝边疆的稳定和军队的战斗力,不过也带来了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

3

安史之乱”的爆发完全可以说与唐玄宗本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的节度使并不像唐中后期那样是世袭的,也没有后来那样听调不听宣、中央无法统辖的情况。

当时实行的也是流官制度,节度使的任命是由皇帝任命,而且是可以四处调动的,虽然权力很大,但是还由中央任命,并且节度地区依然向中央缴纳赋税,人事和财权主要还在中央,可以说中央在当时对节度使是可以直接掌握的。

唐朝节度使分布图

而问题在于唐玄宗本人对边镇存在的问题却疏于防范,过于宠幸和相信安禄山,导致其一人身兼三镇节度使,使其权力过大,而朝廷又无法制衡,边疆十镇五十万军队,安禄山一人就掌握三镇十几万的军队。

除此之外唐玄宗竟然让安禄山长期在一个地方担任军政长官十多年,使其有大量时间和空间做战争准备。加之募兵制的形成,造成士兵只听命于将领的情况,因而导致野心家安禄山叛乱。

4

玄宗个人执政失误,用人失当固然是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但笔者认为安史之乱”和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最大原因就是府兵制的消亡,募兵制的兴起。

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所有赋役,只有鲜卑人才能当兵,汉族则变为纯耕种的农民。到了北周后期,由于连绵的战争和形势需要,汉人也被募充作府兵。

后隋文帝杨坚实行汉化政策,令胡人汉化,消除了民族隔离。并改革原有的兵农分离的军制,下令将胡人专属府兵及其全家一律归入州县户籍,和汉人一样受田耕作,将职业军籍变为民籍,在全国实行闲则耕种,接受训练,战则当兵的兵农合一的新府兵制。

大唐芙蓉园

这一改革措施不但使农业户口大增,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更适应了民族融合和时代趋势,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这个制度到唐朝继续实行。军府所在地,兵士不能随便迁徙出界:这些士兵平时务农,农闲练武,有事出征,其主要任务是番上宿卫和征防。番上宿卫,就是轮流到京师宿卫,府兵到长安宿卫,由十二卫将军分领。

出兵征防则由朝廷命将统率,调遣时必须持兵部颁发的调遣鱼符(类似虎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可以出兵。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样一来,统兵将领就不能拥兵自重。

府兵在唐初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是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唐初立下赫赫战功。不过府兵制到了高宗后期以及武则天时代就逐渐被破坏,到唐玄宗统治时期就被废除。

由于唐朝边疆战事频繁、防御线过长、兵役繁重,经常使老百姓出征后久戍不归,或战死沙场。导致百姓纷纷逃避服役,兵士逃亡。再加上府兵地位逐渐低落,到了武则天时期,许多士兵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导致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辱。

从高宗后,均田制被渐趋破坏,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丧失土地的流民和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府兵征发对象主要是均田的农民,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在这种情况下,到了唐玄宗初期,府兵逃散的情况越来越多,导致士兵缺员,征防难以调发,以至于无兵可调。

为了应付边疆的战事,唐玄宗时期,也曾采用许多办法解决兵员问题。主要就是重申唐初的均田法令,严禁流徙;其次是让流民在所在地落籍:最后是招募流民、社会闲散人员去充军。

然而在这三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最后一种办法,招募流民当兵的办法虽能使得部分人从军,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和部分兵员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职业军人而不会退役归乡。

因此,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府兵制的崩溃,府兵制的崩溃导致了募兵制盛行。

后来,唐朝各边防重镇到底各需要多少兵力,中央政府往往并不十分清楚,全凭军镇上报数目来分配。因府兵制的崩溃,中央分配的兵员不足。

玄宗幸蜀图

中央只好从国内招募士兵满足边疆战争需求,后来索性令各节度使自行就地募兵,导致了国家对边镇士兵的控制越发减弱,从而导致对边镇的进一步失控。

开元二十五年

玄宗下旨命令诸镇节度使按照防务需要上报所需兵额,在国内招募自愿前往边疆地区长住镇戍的健儿。

开元二十六年

又下诏说各镇招募的长征健儿业已足额,以后不再从内地调发,原已经在边镇服役的非久戍长征者一律予以放还,就此府兵制名存实亡。

天宝八载

鉴于折冲将军府已经无兵可交,遂停了折冲府运作,府兵制从制度上废止。唐初盛极一时,为大唐初年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折冲将军府走向终结。

自唐玄宗统治中期以后

各镇节度使下的军队都陆续变成了自行募兵。募兵的来源相当复杂,有些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和闲散的流人,还有许多亡命徒、无赖、走投无路以及好勇斗狠之徒和许多罪犯。

这些士兵一般都终身服役,父子兄弟相继,成为了军旅世家,以军队为家。而藩镇节度使则掌握着他们的生死、赏罚、升降等权力。

相比起先前的府兵来说,这些士兵以军队为家,世代为兵,因而对藩镇节度使的依赖性比府兵更强,他们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于是,藩镇节度使们便靠着募兵逐渐培养起只忠于自己的亲兵部队,拥有了军队的实际控制权。

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后

这些招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互相利用的关系,形成军事利益集团,不受中央控制,甚至于有些节度使下面的部将、士兵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甚至鼓动节度使叛乱(譬如赵匡胤黄袍加身)。

而安禄山、史思明就是利用募兵制,大量招募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职业士兵,并大量笼络和提拔其成为心腹,这些招募来的士兵不仅战斗力强,而且只忠于藩镇节度使,热衷于有奶便是娘”,从而成为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最重要的依仗。

思想食堂在4月上旬,邀请于赓哲老师同我们再续未尽的话题,在讲座之外带领大家游学千年古都——西安,重访陵、宫、馆、寺、墙等盛世遗迹,深度讲解秦汉唐的雄风和唐太宗的领导艺术。

带队老师

于赓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隋唐史的教学、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反响。

先后四次登上《百家讲坛》讲述《狄仁杰真相》《发现上官婉儿》《大唐英雄榜》等精彩内容。著述颇丰,出版有《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狄仁杰真相》《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大唐英雄传》和《她世纪——隋唐的那些女性》。

。。。。。

本软件是会员软件,如果你是会员,请登陆。如果不是会员请注册

资料预览图:

本月排行

  1. 1沈吉《零基础学炒股》霖式波段战法

    1.17 GB

    12次浏览

    股票讲座

  2. 2交易员阿来《三要素打板战法》视频

    1.57 GB

    17次浏览

    股票讲座

  3. 3雪寒缠论《缠论基础知识精品》视频

    3.03 GB

    12次浏览

    股票讲座

  4. 4《职场社交密码》社交的规则

    1.37 GB

    22次浏览

    个人发展

  5. 5《婚恋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知识经营自己婚姻

    15.9 GB

    20次浏览

    心理催眠

  6. 6李极泉《新派八字基础理论》视频

    2.64 GB

    27次浏览

    易经风水

用户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用户名: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